• 燦爛的星辰——馬丁路德(Martin Luther) 2024-11-10 本文刊載於李筱峰FB

如果有人告訴你:「當你為某個煉獄中的靈魂捐獻銀錢,投進捐獻箱,發出叮噹一響時,他就從煉獄中應聲而出。」你會相信這種鬼話嗎?即使今天的詐騙集團也不至於用這種蠢話騙人吧?但是在16世紀初的歐洲,基督教(天主教)裡的神棍還在用這樣的話術斂財。前面這句話就是被派往神聖羅馬帝國(今德國)推銷「贖罪券」的一位道明會修士說的。

出售贖罪券大概在11世紀十字軍時開始,教會讓信徒以捐獻金錢來赦免將來在煉獄的苦刑,還可以給已經死去的人代購贖罪券。

這種赦罪券的騙術,後來被一位宗教改革家擊破了!他就是基督新教的創始人馬丁路德(Martin Luther)。

馬丁路德於1483年的今天初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侯國的艾斯萊本。

馬丁路德從小很愛唱歌,還與其他小孩們共組一個唱詩班。

6歲不到的馬丁路德進入當地的拉丁文學校曼斯費爾德小學就學,該校十分嚴格。路德後來回憶這所學校,說:「學校如監牢,教室如囚房,老師像殘暴的獄卒,學生像馬廄的驢子。」可見馬丁路德具有不滿現狀的人格,無怪乎最後走上宗教改革之路。

路德17歲入艾爾富特大學哲學系,他對這所大學也評價甚低,稱之為酒吧和妓院,學習盡是死記硬背,屬靈貧瘠。

馬丁路德畢業後原本要按照父親的希望進入法學院繼續攻讀博士,但是一個偶然的際遇(信徒會說那是神蹟)出現。

1505年7月2日他在回學校的路上,險些被閃電擊中,在危急之時,他對礦工的主保聖人呼喊:「聖安娜,救我一命,我願意成為一個修士。」發了這個誓願,馬丁路德進了艾爾富特的奧斯定會修道院,快把他的父親氣炸了!

1507年2月27日他被祝聖為神父;1510年路德被他的修會派往羅馬教廷討論修會的問題,他見識聖座的怠惰和道德敗壞,非常失望,使他對教會的問題有了切身的了解。

1511年路德遷往威登堡,翌年獲神學博士,之後任威登堡大學教授。除教書外,並在當地的教堂中當司祭。

在威登堡修道院裡,他領悟「靠著上帝的義,上帝通過恩典和憐憫使我們因信稱義」,這是馬丁路德的神學觀的基礎。從這個思想衍生出來他對贖罪券的否定,進而對教會和教宗的赦罪權柄的否定,對教會禮儀的否定,從而與羅馬教會分道揚鑣。

1521年1月3日,教宗發布詔書,革除路德的教籍。但他早已說:「我們無須懼怕在被開除教籍的情況下死去。假如被開除教籍的判決是公正的,被定罪的人若憂傷痛悔,仍然能得救;若判決是不公正的,他就有福了」。

在教宗詔書送達路德第60天,路德與威登堡大學的許多教師、學生在城門口公開地焚燒了教宗詔書、教會法、經院神學的書籍,與羅馬教會公開對抗。

馬丁路德繼而被視為異端,遭通緝,幸有薩克森的領主腓特烈親王支持他,幫他隱藏。

而他的宗教理論的一切著作,也遭教宗發表詔書,下令焚燒!但是他的著作早已藉著印刷術的發展傳布歐洲。他著名的著作有:《九十五條論綱》(1517)、《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》(1520)、《教會被擄於巴比倫》(1520)、《論基督徒的自由》(1520)…。尤其後者是他反對羅馬教會的神學基礎,因為羅馬教會的種種教條化的禮儀規條都是束縛了基督徒的自由。

1525年6月,路德與一位於1524年從修道院逃出來的修女結婚。對路德來說,這是他對「基督徒的自由」理論的實踐,因為他很反對修道院神父和修女不能結婚的規定,認為禁慾並無必要性。

路德後來回到威登堡,在那裡進行一系列穩健的改革步驟,威登堡成為宗教改革的重要堡壘。

雖然後來新教陣營也紛擾爭議,神聖羅馬帝國也爆發農民革命,為路德始料未及,農民革命雖支持新教理論,但其激烈手段反為路德所不以為然。

1546年馬丁路德病逝,享年63歲。馬丁路德死後的一世紀內,因為宗教矛盾的關係,歐洲經歷了更多的戰爭。

從小就喜歡唱歌的馬丁路德,很重視讚美詩,他本人寫有20首讚美詩,其中4首收入他親自主編的讚美詩集。最著名的《堅固保障歌》曾在歐洲歷史上發揮標竿作用。馬丁路德體認到歌曲在宣傳上的作用,他認為音樂的地位「僅次於神學。魔鬼恨惡音樂,因為音樂可以逐斥誘惑,驅走邪念」。馬丁路德希望為男女兒童辦學,在他的學校裡,不會唱歌的人不准教書,也不許講道。